• 十面霾伏,你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口罩
  • 发布时间: 2017-01-13
  •   飘雪还未落下 雾霾先行袭来
      远离北方重工业区的长沙
      近年来也颇受雾霾的折磨
      持续爆表的PM2.5让生活陷入慌乱
     
      不少人质疑到:工业化脚步太快导致雾霾频繁出现
      那古代的天空就清澈通透吗?
     
      其实,在古代雾霾也存在
      早在甲骨文卜辞中就已经出现“霾”字
      东汉时许慎所著的《说文解字》中
      更进一步的解释到:“霾,风雨土也。”
     
      《晋书·天文志》中对霾有着更为确切的解释
      “天地四方昏蒙若下尘,十日五日已上,或一月 或一时,雨不沾衣而有土,名曰霾”
     
      这足以表明,在古代霾就存在
      且古人对“霾”也是有相当程度上的认识了
     
      进入元代后,关于雾霾的记录逐渐增多
     
      《元史》中曾记录到:元天历二年(1392年)三月,雨土,霾,天昏而难见日,路人皆掩面而行。”
     
      明成化十七年(1481年)四月,“连日狂风大作,尘霾蔽空。”
     
      清代嘉庆十五年(1810年),“京师入腊月以后,时有雾起霾升,连宵达旦,宛平、大兴具有上报。”
     
      既然把雾霾视作“天降异象”古人自然会祈求神灵、求神打鬼
      《元史》记载,“雾锁大都,多日不见日光,都城门隐于风霾间”······“风霾蔽都城数日,帝恐天神之怒,遣礼部焚香祭天,祈神灵驱风霾而散。”
     
      除去焚香祭拜
      古人也有着更顺应自然的防治措施
     
      《秦律十八种》曾明文规定到:“不夏月,毋敢夜草为灰”
     
      南北朝,文宣帝高洋下令:“限仲冬一月燎原,不得他时行火,损昆虫草木。”
      以“禁烧”保护草原和地表植被,防治雾霾到来未雨绸缪
     
      霾,自古以来就有之
      但工业化后,加剧了城市雾霾
      如何在雾霾之中给自己一片净土?
     
      天际岭主峰下的长房半岛蓝湾微住宅
      长沙城内不可多得森林氧吧
      有山峰、有湖泊、有森林
      滋养出的空气里饱含负氧离子
      如一剂良药,治愈雾霾的苦
     
      不再害怕雾霾再次来临
      打开窗户 感受醇正无洁的晨风
      约上三五好友 去到山顶赏红叶
      深呼吸来自大自然的馈赠
     
      在长房半岛蓝湾微住宅
      你的每一次呼吸,都是鲜氧